宠物是不是真的“笨”?让它做份智力测试就知道答案了
添加时间:2024-08-21 08:00:47
动物智力可以被定义为动物根据个体生活经验改变行为,适应新环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常见的动物智力测试科目包括记忆力、时空感知能力、注意力、推理能力、概念认知等。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正式考试之前给动物开个考前冲刺班,过程中可以通过给予食物奖励等方式培养它们的答题习惯。在一项研究中,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就依靠训练学会了按顺序触摸屏幕数字。
不少动物很擅长记忆,例如年轻的黑猩猩能在一秒以内记住眼前闪过的8个数字的位置,而成年人通常只能记住5到6个。记忆力水平测试题型丰富,包括迷宫、延迟反应测试等。其中,迷宫主要被用于检验大鼠和小鼠的空间位置记忆能力,也常被用来检测药物对空间记忆的影响。
迷宫的种类繁多,形状大小各异,原理也不尽相同,较常用的有辐射臂迷宫、Y迷宫、T迷宫、水迷宫、巴恩斯迷宫等。这些迷宫的共同点是让小动物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探索,然后找到人为设定好的终点。小动物的成绩由探索过程中的路径、到终点所需时间等参数决定。
T迷宫和Y迷宫都是由三个通道臂组成。迷宫利用藏在通道臂终点的美食诱惑小鼠探索。实验开始前,实验人员会将下方通道臂用挡板封住,并放入小鼠。取下挡板后,它们便循着味道向前找食物。
虽然实验的操作非常简便,对动物的负面影响也较弱,但实验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小动物对某个方向的偏好影响。比如天生喜欢左边的小鼠可能对右侧迷宫臂的食物 “无动于衷”。
巴恩斯迷宫是美国学者Carol A Barnes1979年发明的用于检测动物空间记忆的模型,主要利用利用啮齿类动物避光喜暗且爱探究的特性。动物在一个光亮、敞开的平台上探索,平台边缘是很多同样大小的洞,但只有一个可以顺利通往平台下方的暗盒躲避光照。
该模型对动物的应激性刺激较小,不需要让动物禁食,而且参与其中的动物面临很多选择,因此能更真实全面地考察动物的记忆力水平。但是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者也容易四处探索,缺乏完成实验的动力。个别胆大妄为的考生,甚至会跑到圆盘边缘体验高空俯瞰带来的刺激。
水迷宫实验是在一个大“浴缸”中进行的,浴缸中有一个圆形浮台。实验时,水会被染色。训练时,小鼠一边游泳,一边探索,有时候能够自己发现被淹没的浮台。如果较长时间没有发现,实验者会引导被试者们到浮台。
在“浴缸”四周有标识,下次实验的时候,小鼠就可以通过标识更快地找到浮台。可是为什么小鼠们即使看不见浮台也要找它呢?主要是因为小鼠天性厌水,同时持续游泳消耗能量快。换作是我们,如果游泳累了也想尽快找到歇息的地方。
除了各类迷宫,记忆力学科还包括延迟反应测试。它主要通过动物延后对信号做出反应的准确度,来检测动物的短期记忆能力。被试动物们会收到一个信号(声音,光)。这个信号对应一种获取奖励的条件。
比如,在一个听觉决策实验中,低频的声音对应左边的水嘴有水喝,高频对应右边。小鼠首先进行单一声音的训练,通过单音训练分别学会这两种对应关系。该实验类似于听歌识曲游戏,参与测试的动物要回忆自己所听到的声音,然后做出选择。
灵长类认知能力综合测试(PCTB)囊括了各个科目的知识点,是目前最全面的动物智力测试。PCTB不仅在灵长类中使用,还被改良推广到了鹦鹉等鸟类以及小鼠和狗等其他非灵长类哺乳动物的测试中,试题包含心理和物理两个层面。
科学家曾经认为工具的使用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动物王国里,陆地、空中和海上都有熟练的工具使用者。通过工具使用测试的动物,除了我们的近亲大猩猩等非人灵长类,还有大象,许多食肉哺乳动物和乌鸦及其近亲。
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是研究者给动物出个难题,并提供相关的工具,观察动物是否会利用工具“作答”。例如大象会故意把木头或石头扔到电篱笆上,把它们弄短,然后用嚼碎的树皮球堵住水坑,不让其他动物把水喝掉。
另一个工具使用的例子是陷阱管道测试,它可以同时检测动物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测试多用于乌鸦和灵长类动物。就像下图一样,实验会用到一个透明管道。透明管道被放置在大猩猩的饲养笼里,管道两端连通饲养笼的两侧。
猩猩在笼内自由活动时,可以从管道两端伸入木棍,来获取中间的食物。不过管道一侧下方有一个方形陷阱。猩猩们需要用棍子把食物从右往左推出或者拨回食物,才能从管道取出吃到。如果食物掉进陷阱,被试动物就只有干着急了。
虽然不熟悉阿拉伯数字,但不少动物都能识别和比较数量的多少。德国波恩大学的一项研究甚至表明,斑马拟丽鱼(慈鲷鱼的一种)和公式鱼能完成1到5以内加减1位的计算。
一只叫Alex的鹦鹉就因其可以用英语从1数到7而闻名。科学家们推测它可以识别更大的数,只是受到语言表达的限制才只数到7。数量识别测试通常是让动物比较图片中不同元素的数量,或是不同颜色积木的数量。
相比前面几个物理层面的测试题,心理层面的测试题会更加开放,没有严格的测试指标。比较经典的就是“镜子测试”。
很多家里有宠物的人都干过这样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家的喵星人和汪星人生拉硬拽到镜子面前,看看它们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猫猫狗狗能认出镜子里的影像吗?它们能意识到那个影像就是自己吗?
镜子测试是一个自我认知能力的测试,它基于动物是否有能力辨别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而完成的。该测试由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盖洛普·小戈登在1970年提出,部分基于查尔斯·达尔文的观察结果。
测试过程本身非常简单:只是在动物身体上可触不可见的部位,如面部,做一个标记,观察动物照镜子的反应。然后研究者们根据动物的反应推测动物能否认出自己。如果动物认出镜子里是自己,就很可能会对着镜子触摸标记。
基本上,在我们眼中“高智商”的动物,如猩猩、大象、海豚等,都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而猫和狗则无法通过测试,它们会把镜子的自己当成是同类或者敌人。发明人盖洛普便认为这个测试揭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并相信这是比较少见的高级智慧。
(所以,不要总是把自家宠物拽到镜子前了,那样会让它们承受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心理压力~)
虽然研究者们已经对灵长类动物广泛地进行了镜子测试,但对于其测试结果的解读仍存在争议。一方面,部分参加测试的动物主要依赖视觉以外的知觉,它们的生活场景中并不需要视力。另一方面,即使是视觉导向的动物,也可能因为对镜子不够熟悉或难以被激励而无法通过测试。比如鸽子和猕猴,但在经过训练,学会镜子可以反射影像以后,它们就可以表现出所谓的“自我意识”了。
不过,也有些心理层面试题的判断标准比较明确,比如注视跟随实验。实验观察动物是否会随着研究人员左右转头,而跟着看向对应方向;或者通过指杯子实验,测试动物是否会随着研究人员的提示,而指向装有食物的杯子。但不管是灵长类还是乌鸦,这几个实验的成绩都在及格线附近徘徊,和随机猜的正确率相差无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